打开心门 接纳阳光——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9:21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不少家长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技能教育,让孩子在各种特长班之间疲于奔命。殊不知,真正的素质教育应当是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郁闷”竟成为不少孩子的口头禅。他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这的确值得我们进行反思。
现实与期盼的距离
新学年开学了,福州市民郑先生的儿子今年念初一。郑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儿子在中学阶段的最大期望,就是“心态更阳光,性格更独立。”郑先生说,只要儿子身心健康成长,学习成绩中上就可以了。
身心健康,是诸多家长对孩子的共同期盼。遍地开花的情商开发早教机构,书店里热卖的心灵成长教育书籍,甚至屡被质疑却每逢暑假又“蹿红”的网瘾治疗机构,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祈盼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焦急心态。
联合国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新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它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交往健康和道德健康。”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身体上没有什么病,但心理上不健康,心理素质不好,或者他对社会适应不好,那么仍然不能称为健康。
今年,一项历时3年多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布了他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结果。项目课题组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模式进行了6项研究,内容涉及心理问题、焦虑、抑郁、自尊等。综合有关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一方面,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焦虑、抑郁等逐渐增多。例如,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另一方面,一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在逐渐下降,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这组数据提醒着人们:在现实和社会的美好期待之间,仍有一段不容回避的漫长路程。
转型期的成长烦恼
青少年时期本是一个人成长最快,最美好的阶段。不过,很多家长都反映,孩子一上中学就变了,整天和家长顶着干。孩子们也有自己的苦恼。福建师大附中高二的小乐说,“还是童年最快乐,上了中学之后,好烦!”
为什么成长的烦恼在青春期特别突出?采访中,很多心理专家表示,这是因为孩子在青春发育期面临着内心和外部环境的双重转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