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但发现2007年8月24日的新华日报上一篇文章写得不错,所以直接粘贴在这里,略有修改。
什么是忧郁症
忧郁症是是一种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忧郁症是极为常见的心理疾病,患病人数占世界人口的5%左右,其中自杀率高达12%—14%,位居各类心理精神障碍之首,号称“第一心理杀手”。忧郁症患者有痛苦的内心体验,是“世界上最消极悲伤的人”。
忧郁症的表现有:心情抑郁、失去兴趣和快乐感、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总想不高兴的事、思维和反应迟钝、自责自罪、工作学习和创造能力明显减退,严重时可以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另外也可以有“衰弱”性的躯体症状,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性欲减退、困倦乏力、头痛头晕等。如果病人具有上述大部分的症状,并且持续2周以上,已经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应该高度怀疑忧郁症的可能性。
如果抑郁与极度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交替出现,就称之为双相情感障碍(一相为抑郁,另一相为情感高涨或躁狂)。
什么是神经衰弱症
曾经全球流行的“文明病”——神经衰弱在近十多年来却悄悄隐退了,一种疾病从世界范围内流行到消失总共才不过几十年,显然不是疾病本身有什么变化,而是随着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医学界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的结果。许多以往诊断神经衰弱的病人事实上罹患的是忧郁症。
1869年,美国医生比德首创“神经衰弱”病名,他说:“神经衰弱是工业化导致的神经力量耗损和衰弱,多见于社会中上层的脑力劳动者。”并列出神经衰弱的50多个症状,包括头昏、疼痛、胸闷、烦躁、厌食、失眠、腹胀等,实际上包罗了神经症的全部症状。当时,有关知识相对贫乏,神经衰弱这个时髦而笼统的诊断自然易于为医生们所采用;神经衰弱的诊断较之精神和人格问题似乎要体面得多,容易被病人接受,于是,在上世纪初,“神经衰弱”广为流传。在美国,患病率曾经达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几乎占了所有疾病的60%。我国于5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