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一个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热线开通19年接通10万个咨询电话,近期电话更是几近打爆,让这家工作站不堪重负,目前预约面询须排队等候3个月。
而心理疾患,却常常等不起——日益增加的心理诊疗需求,与不相适应的心理治疗服务,已是无奈的现实。
“精神问诊”未成民众常识
南京直面心理研究所,是在南京成立较早的社会心理机构。心理咨询师孙文告诉记者:“平均每天要接十几次热线咨询电话,每个月大约有几十人次面询,目前配备了专业和兼职咨询师近20位、热线咨询员几十位,不然根本忙不过来。大多数人的咨询内容,都集中在婚姻家庭、职业倦怠和子女教育这三块。”
“陶老师”工作站办公室主任徐苹说,前段时间一项权威统计显示,我省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患病率由10年前的10%左右上升至目前的14.7%左右,全省现有重性精神病患者80-100万。上升最快的,是抑郁症、焦虑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等几类。“前来就诊的,相当一部分是由升学、就业、买房、情感等原因引起的,其中不乏高级白领和大学生。”
心理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心理咨询服务还相当欠缺。在美国,每1000人中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大多数人一遇到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心理困境时,首先想到的是向自己的心理医生求助。而在中国,大多数人遇到问题一般总是先想找家人或朋友倾诉。越来越多的人也知道,去医院的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机构是个好办法,可是要想随时找到心理咨询师,很难。因为在我国,这一职业才刚刚起步。
南京金陵中学心理学特级教师苏华说,在发达国家,心理咨询是必需品,而在发展中国家,相对还是“奢侈品”。相比身体上的不舒服,花钱去看精神上的不舒服,对我国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一小时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有多少人乐意承担?另外,数量不多的商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咨询水平也是良莠不齐,人们对心理咨询效果也持怀疑态度。
心理咨询缺口为何这样大
就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而言,徐苹介绍说,南京中小学校目前有合格的心理咨询室600多所、心理咨询员400多名,虽在国内位于前列仍然存在很大缺口。
南京各高校近些年纷纷开设心理学科,然而招生规模都不大,比如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学专业每年仅有二三十名学生。泰州师专实验教育系专门开设了心理咨询专业,这两年学生就业率都在97%以上,然而由于现在中小学校招聘专业心理老师的还不多,所以不敢把规模办得太大。
一方面是社会对心理行业的认可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专业心理机构的生存压力也在阻碍行业的扩容。“根据咨询师的级别,每小时面询收费在200元至600元之间。尽管在不少人眼里收费不低, 但如果仅靠自营收入的话,咨询机构还是较难维持,因为我们同时还要开展很多研究项目,而面询量还是偏低的,不少运营资金还是来自治愈者的资助。”孙文说,心理咨询行业正在迅猛发展,市场需求很大,行业里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南京有工商部门注册证的心理机构估计有上百家,但真正做得比较正规、经营不错的也就五六家。
有关人员介绍,“培养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费时费力费成本”,至少需要2-3年的系统临床训练,学习精神分析、认知、催眠治疗等相关知识。学习费用也不低,一个星期5堂课就需花费3000元左右。由于前期投入大,专业积累度高,能坚持下来的人也不多。心理治疗,其实是一门需要时间来平复创伤的治疗,有的病人治疗期长达3-5年。这对心理治疗师更是提出了高的需求。
精神疾患如何解近渴?
孙文建议,政府部门在严格心理咨询行业审批制度的同时,应出台相应鼓励和甄别处罚政策,让行业从鱼龙混杂走向正规。同时,高校的心理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更重实践和本土化。目前高校培养人才偏理论学习,实践较少,学习的也大多是西方的测量方式,而东方人心理与西方人相比更为复杂,如何让心理学本土化也是现实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徐苹说,在中小学,心理学通常挂靠在政治组学科中,行政管理者更看重学生语数外等考试学科的学习,在既定的师生比之下,招聘教师的编制名额往往留给了考试学科,“如果能把部分教师编制名额留给心理学,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教育。”
采访中,不少专家的共同话题是,学生的心理状况应该纳入考核体系,不良心理状况应该有量化指标。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社会紧密相连,家长也应储备一定的心理知识,至少要有维护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
“客观地分析,把心理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然而借鉴西方国家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政府福利部门可以设立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免费为那些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提供及时服务,化解潜在的社会风险。”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委员会副理事长、省心理教育研究会理事李如齐,这样郑重地表述了自己的看法。